市旭佳实业有限公司服务项目:除甲醛 专业除甲醛公司 甲醛检测 装修除味 哪些材料容易含有害物质呢?这些有害物质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曹雅琼介绍,一般来说,家装中最容易出现污染的材料是石材瓷砖、胶漆涂料和木质板材。首先,石材瓷砖注意有放射性污染。特别是一些花岗岩等天然石材,放射性物质含量比人工石材更高,如果在墙面大面积走石材造型,时间久了,会影响人体的多项机能。其次,胶漆涂料诸如家私漆、墙面漆和装修中运用的各种黏合剂等,容易形成室内空气苯污染。除此之外,各种胶释放甲醛的量也是非常大的。比如贴壁纸及家具板材中使用的胶,如果选购的是次品,不仅墙面壁纸容易起皮、鼓包,板材容易脱落,最大的危害就是甲醛超标,使人出现呛鼻、刺眼、头晕、咳嗽等问题。第三是木质板材,比如各种复合地板、大芯板、贴面板以及密度板等。在挑选时要注意品牌的选择和质量的把关,切不要贪便宜选择一些次品。 对于贴壁纸,曹雅琼表示,贴壁纸除了胶是关键外,壁纸的材质也是是否容易产生装修污染的原因。她介绍,市场上的壁纸分为纯纸(底面都是)壁纸、PVC材料(底)+纸(面)壁纸以及纯PVC材料壁纸,纯PVC材料壁纸最差,掺加化学成分多,甲醛超标的可能大,尽量不要选择。 最后,曹雅琼透露,市民如果选择装饰公司进行装修,一定要警惕如下几种有可能增加污染的装修猫腻。 一是混淆材料、笼统报价。签约时将材料笼统报价计算,施工时却更换单项材料。因此,一定要在合同中写清材料的品牌、型号、花色、价格等。 二是条款不实、利己解释。如一位消费者反映,在家装合同中约定使用某品牌油漆,装修后却发现油漆质量不好。家装公司辩称,合同中虽然约定了油漆的品牌,但是未约定该品牌油漆的等级。 三是偷换材料、赚取差价。比如合同约定高档装饰材料,而实际用的却是价低普通材料,经乔装打扮难以被发现,但污染却很严重。 四是同名材料、质量悬殊。有的家装公司在签合同时故意埋下以次充好的“伏笔”,如规定“装修中若原品牌材料没货时,乙方(装修公司)可临时更换相同型号的材料”。 曹雅琼介绍,想减少装修污染,选择“绿色”家具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从装修源头防范,重视以下两个环节。 第一是做装修整体设计时要有室内环境意识。她表示,对于一个负责任的家装公司,对房间整体的结构材料和布局设计时会把如何避免装修污染考虑在内。比如铺什么地板、墙面是刷漆还是贴壁纸,以及家具的体积和选用材料等。一般来说,各种装修材料几乎都会释放一些有害气体,专业的设计师会计算房屋空间的承载量,然后搭配使用各种装饰材料。特别是地面材料,有的设计师为了凸显居室的奢华,采用石材铺设,但由于铺设面积大,会造成严重的辐射。因此,一般在地面设计时不建议使用单一的材料,不建议选用石材,同时在选取木地板时,也不要使用复合工程板。最后,为买家具和其他装饰用品的污染留好提前量。因为各种污染物可产生叠加,如果装修工程结束时,室内有害物质已经临界于国家标准,再购买家具和其他装饰用品一定会造成室内污染超标。 第二是要注意装修中的施工工艺。比如在地板铺装问题上,实木地板和复合地板下面铺装衬板是一种传统工艺,但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污染。这是因为铺装在地板下的大芯板和其他人造板都含有甲醛,无法进行封闭处理和通风处理,而且使用面积比较大。另外,还有些施工人员采用劣质材料,增加了有害物质的含量,造成不易清除的室内甲醛污染。其次是墙面涂饰问题。进行墙面涂饰工程时,要进行基层处理,涂刷界面剂,防止墙面脱皮或者裂缝。可有的施工人员仅用涂刷清漆进行基层处理,而且大多选用低档清漆,涂刷时又加入了大量的稀释剂,造成了严重的苯污染。由于被封闭在腻子和墙漆内,这些有害物质会很长时间在室内挥发,不易清除。 “建议市民在选择装饰公司时,找正规的、口碑好的、经营年限长的公司。他们对前期房屋的设计最为看重,施工工艺也经得起考究,可以从源头上减少装修污染。”曹雅琼说。 “环保涂料”“绿色地板”“健康家具”……朱女士的新居里贴满了大大小小的“绿色标签”。朱女士说,她和老公都30岁了,打算结婚后就要小孩。她看外地不少新闻报道,严重的装修污染容易导致胎儿畸形,甚至不孕不育,所以在新房装修上她格外注意,什么都要“绿色环保”的,生怕怀孕时因装修污染对胎儿造成伤害。以为刚刚完成的家庭装修是个“免检产品”,可是一张室内空气检测报告却让朱女士大失所望:甲醛超标6~7倍、苯超标3倍多……朱女士有些不明白,为什么一张张价格不菲的“绿色标签”换来的是室内污染超标? 记者走访发现,许多家居建材品牌打出“绿色建材”“环保材料”等产品,价格比一般产品要高出许多。据某家具品牌一位销售人员说,相比市场上严重超标的家具来说,他们的“绿色建材”本身并不是说不含污染物质,只是它们的污染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能做到这一点已经算相当不错的了。也就是说,绿色建材也不是完全没有有害物质,只是把有害物质控制在最低标准值以内。 对此,资深家装设计师曹雅琼表示,市民在选购家具时,不要完全听信商家宣传。有些产品仅仅是打着环保概念夸大宣传,以此吸引消费者,其所含有害成分值得考究,甚至有可能危害更大。市民要学会分辨,选择产品时不要只看商家宣传,多参考其他用户的评价,根据实际需要理性选购。 |